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發帖

[專訪] 專訪胡軍:《歸隊》的真實,體現在抗聯小人物身上  [复制链接]

8月25日,電視劇《歸隊》在中視八套正式開播。作為抗戰勝利80週年重點劇目,《歸隊》從普通抗聯戰士的視角切入,再現東北抗聯歷經十四載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崢嶸歲月。

開播當天,飾演抗聯小隊排長魯長山(即老山東)的胡軍,在微博發了一篇真摯的小作文:「『老山東』這個角色對我來說,不僅僅是一次表演,更像是一場『精神對話』。在帶著小隊前行時,他腳是僵的,胃是空的,可心頭始終揣著沉甸甸的分量——那是對戰友的責任,對家鄉的牽掛,對勝利的信念。


為了貼合抗聯戰士的人物設定,胡軍在進組前減重37斤,從此前《北上》時期190多斤的船老大化身成為《歸隊》中150多斤的老山東。在劇中,老山東是抗聯小隊的主心骨,胡軍形容這個隊長“又當爹又當媽”,在硬漢的外表下,亦有他柔軟、護犢子的一面。


就在《歸隊》開播當晚,胡軍接受澎湃新聞專訪。他坦言,自己非常期待與編劇高滿堂老師的合作,看了劇本後,更令他“欣喜若狂”,因為《歸隊》講述的是一群小人物在14年抗戰過程中的血淚史。在他眼中,《歸隊》的看點是有血有肉的群像戲,“寫了一批小人物,以小見大,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。”


劇組拍攝歷時3個月,輾轉遼寧、吉林多地,在零下30℃的林海雪原實景拍攝數十個主要人物、將近1400場戲,以實際行動克服身心雙重考驗。胡軍也直呼,“最大的挑戰不是角色,是環境。”


談到戲中合作的老戲骨們,胡軍不吝誇贊:“他們的加盟真是畫龍點睛、為作品添光加彩。這些老師可不是簡單地幫忙客串,而是全身心投入,為這部戲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,每個人的角色都是無可替代的。”

【對話】

談角色:純粹又複雜,硬漢也有柔軟的地方


澎湃新聞:聊聊接下《歸隊》這齣戲的契機?劇本最吸引你的地方?

胡軍:一開始是高滿堂老師聯絡了我,他本身就是非常優秀的編劇,我一直很期待能和他再度合作。後來拿到劇本後,我特別驚喜──這部劇聚焦的是14年抗戰背景,但講述的是一群小人物的故事,和以往抗戰題材影視作品的切入角度很不一樣。這種獨特的視角,還有故事本身的質感,都讓我特別喜歡,也更堅定了我接下這部劇的想法。

澎湃新聞:怎麼形容「老山東」這個角色?

胡軍:「又當爹又當媽」。因為老山東年歲最大,他把自己的隊友,都當作自己的孩子呵護,最呵護的是田小貴(陳靖可飾),就像一個老母雞護著他一樣。在我眼裡,老山東是個硬漢,但也有他柔軟的地方,他是個特別護犢的人。

同時,他既純粹又複雜,懂人情世故,能做到“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”,身上帶著不少江湖氣。另外,他還是個十足的生活小能手,比如一眼就能分辨東西有沒有毒,也能透過細節察覺到很多事—— 像誰藏了糧食、背後有什麼門道,他都能看懂。而且他膽大心細,一個人就敢闖匪窩子,還把土匪都治得服服帖帖。

澎湃新聞:為了這個戲,你之前要減重37公斤?

胡軍:對,這是真的,因為我上一部戲《北上》(今年3月在央一播出)裡演船老大,為了貼合失意酗酒的人物形象,我特意增重到190來斤,顯得很胖。後來接了《歸隊》,要演抗聯戰士,我就必須要減重──你想啊,抗聯戰士在大山里艱苦鬥爭,常常沒吃沒喝,怎麼能是胖乎乎的狀態呢?我就開始控制體重,最瘦的時候減到了156到158公斤,前後差不多就是37公斤的變化。

澎湃新聞:身為隊長,老山東與抗聯盟小隊成員的關係如何?

胡軍:因為我們的部隊一開始是被打散的狀態,所以成員們就分成了不同的小力量行動。老山東這條線在前期主要就是帶著田小貴(陳靖可飾)這個孩子四處輾轉、堅持鬥爭。

澎湃新聞:聊聊第一次跟陳靖可合作的感受?
胡軍:靖可是個特別努力的孩子,不怕吃苦,還總擔心自己可能會拖大家後腿。其實他有點多慮、太謙虛了——他有時候覺得自己的表演沒能跟上趟,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。

我之前也零散看過一些他的作品,能明顯感覺到,《歸隊》裡的表現應該是目前他所有作品裡最好的,主要是因為他這次飾演的人物,前後變化幅度特別大,他也接住了這個角色的層次感。有時候他會著急,不是台詞背不下來,而是覺得自己的表演沒能完全貼合人物的狀態,卡在某個點上過不去。這時候我們就會坐下來好好切磋,幫他一起分析角色裡的邏輯和情感,他也特別願意吸收和調整,靖可是個對自己要求特別高的演員。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
Ta们最近看过这个帖子收起

台中小婷
访问时间:2025-08-26 16:46

點評
B Color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澎湃新聞:劇中也有不少戲骨客串,像是倪大紅老師,現場有沒有一些互動?

胡軍:這些客串的老師裡,好多都是我的熟人——大紅是我的中戲師兄,我們之前也合作過;還有我們班的李洪濤,他在劇裡演老山神;另外像劉佩琦,他演的是過去東北軍的一位將領,後來歸隱山林了;艾麗婭老師這回了我的兒媳。

他們的加盟真是畫龍點睛、為作品添光加彩。這些老師可不只是簡單地幫忙客串,而是全心投入,為這部戲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,每個人的角色都是無可取代的。可以說,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用心地演繹,才讓這部戲的內容更豐富、更有質感。


《歸隊》的真實,體現在每個小人物身上

澎湃新聞:在拍攝《歸隊》的過程中,你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?

胡軍:最大的挑戰無疑是極端天氣帶來的惡劣環境,那種艱苦遠非一般人能承受。我們曾去楊靖宇將軍戰鬥、犧牲的白山實景拍攝,當地氣溫低至零下三十多度,積雪沒膝,寒風裹著雪粒刮在臉上,像刀割一樣痛。

而且拍攝地很多地方沒有現成的路,全靠劇組工作人員用腳一步步蹚出來。所以不管是演員還是工作人員,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拍攝,都是極大的考驗,我也特別佩服大家的堅持。

澎湃新聞:在劇中,你最喜歡的一場戲是?

胡軍:我最喜歡「老山東回家」的那場戲。戲裡,他終於見到媳婦,他還斷了腿的兒子。他特別想多跟兒子親近,但兒子根本不理他。等過了一段時間,兒子終於慢慢鬆了勁,願意理他了,老山東卻到了必須走的時候——冬天過去了,開春了就得去一個個找失散的隊員,繼續「歸隊」的承諾。

最戳人的是,就在兒子開口叫「爹」的那一刻,老山東其實特別想回頭,但又不敢,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。因為他心裡清楚,像他們這些鑽進林子裡打鬼子的抗聯戰士,都是拋家棄子的人,一旦回頭,硬撐的那股勁兒可能就垮了,人就崩潰了。那種想留卻不能留下來、想回應卻不敢回應的掙扎,是所有抗聯戰士的無奈和牽掛。

澎湃新聞:作為一部有年代感的劇集,《歸隊》如何在情感上與當下的觀眾產生共鳴?它的現實意義是什麼?

胡軍:我覺得《歸隊》能和當下觀眾產生情感共鳴,最核心的一點就是「真實」。 這種真實首先體現在拍攝上——我們所有場景都是實景拍攝,沒進過棚,全是在林海雪原裡、在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寒中,甚至在根本沒有路、得靠人躚開的地方完成拍攝,這種對環境的真實還原,能讓觀眾直觀感受到當年抗聯鬥爭的艱苦,更容易代入鬥爭。

而更重要的真實是落在抗戰中的小人物的身上,每個人的經歷、困境都不一樣,特別貼近普通人的情感邏輯。我相信現在的年輕人會願意看,因為大家能從這些小人物的掙扎和堅守裡看到更鮮活、更有血有肉的故事。

至於現實意義,我覺得它釐清了一段重要的歷史──它講的是14年抗戰,不是8年抗戰,這本身就是對歷史的尊重和還原,能讓觀眾更完整地了解東北抗戰那段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。

澎湃新聞:你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都當過兵,接下來還有什麼類型的戲想挑戰嗎?

胡軍:我拍戲其實還蠻看重「緣分」的。如果我遇到和自己有緣、讓我覺得有興趣又有趣的角色或劇本,我會考慮。相反,就算是外界看來再好的角色,要是我覺得跟自己沒緣分,也不會去爭。我一直特別相信緣分這回事──該是你的,自然會遇到;不該是你的,再爭也沒用,所以選戲的時候,還是更傾向於跟著這份「緣分」和自己的興趣走。
點評
B Color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返回列表下一主题 ›› ‹‹ 上一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