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 
- UID
- 9
- 帖子
- 2483
- 絹帛
- 1250
- 銅板
- 198903
- 元寶
- 30
- 如意
- 114
- 書香
- 56
- 閱讀權限
- 255
- 註冊時間
- 2011-8-22
- 最後登錄
- 2025-8-26
    
|
澎湃新聞:劇中也有不少戲骨客串,像是倪大紅老師,現場有沒有一些互動?
胡軍:這些客串的老師裡,好多都是我的熟人——大紅是我的中戲師兄,我們之前也合作過;還有我們班的李洪濤,他在劇裡演老山神;另外像劉佩琦,他演的是過去東北軍的一位將領,後來歸隱山林了;艾麗婭老師這回了我的兒媳。
他們的加盟真是畫龍點睛、為作品添光加彩。這些老師可不只是簡單地幫忙客串,而是全心投入,為這部戲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,每個人的角色都是無可取代的。可以說,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用心地演繹,才讓這部戲的內容更豐富、更有質感。
《歸隊》的真實,體現在每個小人物身上
澎湃新聞:在拍攝《歸隊》的過程中,你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?
胡軍:最大的挑戰無疑是極端天氣帶來的惡劣環境,那種艱苦遠非一般人能承受。我們曾去楊靖宇將軍戰鬥、犧牲的白山實景拍攝,當地氣溫低至零下三十多度,積雪沒膝,寒風裹著雪粒刮在臉上,像刀割一樣痛。
而且拍攝地很多地方沒有現成的路,全靠劇組工作人員用腳一步步蹚出來。所以不管是演員還是工作人員,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拍攝,都是極大的考驗,我也特別佩服大家的堅持。
澎湃新聞:在劇中,你最喜歡的一場戲是?
胡軍:我最喜歡「老山東回家」的那場戲。戲裡,他終於見到媳婦,他還斷了腿的兒子。他特別想多跟兒子親近,但兒子根本不理他。等過了一段時間,兒子終於慢慢鬆了勁,願意理他了,老山東卻到了必須走的時候——冬天過去了,開春了就得去一個個找失散的隊員,繼續「歸隊」的承諾。
最戳人的是,就在兒子開口叫「爹」的那一刻,老山東其實特別想回頭,但又不敢,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。因為他心裡清楚,像他們這些鑽進林子裡打鬼子的抗聯戰士,都是拋家棄子的人,一旦回頭,硬撐的那股勁兒可能就垮了,人就崩潰了。那種想留卻不能留下來、想回應卻不敢回應的掙扎,是所有抗聯戰士的無奈和牽掛。
澎湃新聞:作為一部有年代感的劇集,《歸隊》如何在情感上與當下的觀眾產生共鳴?它的現實意義是什麼?
胡軍:我覺得《歸隊》能和當下觀眾產生情感共鳴,最核心的一點就是「真實」。 這種真實首先體現在拍攝上——我們所有場景都是實景拍攝,沒進過棚,全是在林海雪原裡、在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寒中,甚至在根本沒有路、得靠人躚開的地方完成拍攝,這種對環境的真實還原,能讓觀眾直觀感受到當年抗聯鬥爭的艱苦,更容易代入鬥爭。
而更重要的真實是落在抗戰中的小人物的身上,每個人的經歷、困境都不一樣,特別貼近普通人的情感邏輯。我相信現在的年輕人會願意看,因為大家能從這些小人物的掙扎和堅守裡看到更鮮活、更有血有肉的故事。
至於現實意義,我覺得它釐清了一段重要的歷史──它講的是14年抗戰,不是8年抗戰,這本身就是對歷史的尊重和還原,能讓觀眾更完整地了解東北抗戰那段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。
澎湃新聞:你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都當過兵,接下來還有什麼類型的戲想挑戰嗎?
胡軍:我拍戲其實還蠻看重「緣分」的。如果我遇到和自己有緣、讓我覺得有興趣又有趣的角色或劇本,我會考慮。相反,就算是外界看來再好的角色,要是我覺得跟自己沒緣分,也不會去爭。我一直特別相信緣分這回事──該是你的,自然會遇到;不該是你的,再爭也沒用,所以選戲的時候,還是更傾向於跟著這份「緣分」和自己的興趣走。 |
|